创新模式 构建高效智能能源系统

发布日期:2016-10-11 14:54:59   点击数:

  “十三五”开局之年过半,“十三五”能源电力规划一直是行业最关注的焦点之一。

2016年上半年,我国电力消费增速同比提高,用电形势有所好转。然而,传统能源产能结构性过剩、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多重瓶颈、能源系统整体效率低等问题亟待解决。

“十三五”能源电力规划将如何为这些问题诊断“开方”?在7月27日举行的“2016能源·绿色发展论坛”上,国家能源局副局长郑栅洁介绍:“国家能源局正抓紧编制‘十三五’能源规划和‘十三五’电力规划。其中,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将是贯穿我国“十三五”全局的重点工作。”以“创新、绿色、协同”为主题的“2016能源·绿色发展论坛”释放出明确信号: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突破口的能源转型将是解决能源领域一系列发展矛盾的必行之路,并已逐渐转化成能源行业的共识与行动。

提质增效力求全社会综合用能成本较低

“注重发展质量、注重结构调整、注重系统优化、注重市场规律、注重经济效益、注重机制创新。”此次论坛透露了“十三五”能源电力规划为解决发展难题而确立的政策取向。

为解决传统能源产能过剩问题,规划将限制存在产能过剩和潜在过剩的传统能源行业在“十三五”前期新增项目。为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规划将要求合理把握新能源发展节奏,新建风电、光伏项目应提前落实市场空间。

为优化能源布局与配置,促进能源集成高效发展,规划要求能源系统更加注重系统优化,创新模式,构建高效智能能源系统。更加注重市场规律,强化市场自主调节,积极变革能源供需模式。要加快抽水蓄能、燃气电站等优质调峰电源建设,积极发展大规模储能。强化电力和天然气需求侧管理,显著提升用户响应能力。大力推广热、电、冷、气一体化集成供能,加快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建设。正确处理好能源就地平衡与跨区供应关系,慎重发展新增跨区输送通道,用市场机制协调电力送受双方利益。坚持集中开发与分散利用并举,大力推广分布式、智能化供用能方式。

记者在此次论坛了解到,“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把“全社会综合用能成本较低”作为一个能源发展的重要目标以及衡量标准,更加突出用能的经济性,打造低价能源优势。

将逐步降低风电、光伏发电价格水平和补贴标准,通过竞争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初步想法是2020年风电尝试平价上网,跟火电的上网电价差不多,光伏达到平价销售。

不难看出,“十三五”能源电力规划指向了发展质量与效益的双提升,此轮能源转型需在成本不断优化中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寻求能源系统整体效率的提升。

西门子股份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凯飒指出:“在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的同时,降低排放是全球能源发展共同面对的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并帮助中国加速能源转型,要以灵活性和数字化为手段提升能源系统整体效率。”

在合作中总结转型经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我国能源转型是世界能源格局变革的重要部分。置身于能源转型的世界背景下,我国需在深化国际合作中汲取能源转型经验,更重要的是在此轮格局调整中打开国际市场,赢得主动权。

凯飒十分认可我国能源转型的战略路径。

他表示:“中国的能源转型战略十分全面。要加速中国能源转型,需要发展高能效的技术,还需要具有竞争力并可信赖的合作伙伴。”的确,为实现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转型目标,我国需要探索机制体制的创新,需要实现清洁能源发展和能效水平提高的技术突破。而这些都能在国际协同合作中找到启发与合力。

目前,德国、丹麦等国家已在能源转型的探索中取得阶段性成效。据德国驻华大使馆能源参赞玛蒂娜·哈克尔贝格介绍,德国能源转型时间表已确定。到2030年,德国的能源供应将有超过一半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在2050年将达到80%。另外,到2050年,德国将减少80%-95%的二氧化碳排放(对比1990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占比将超过一半。同时,德国电力市场法、能源转型数字化法案等新制度促进了能源灵活供应,也体现着德国对能源需求更好的理解与管理。

在丹麦,新能源在电力生产中的占比达世界最高,在2014年达到56%,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在欧洲国家中最低,并已成为世界先进能源技术的引领者。

我国能源绿色低碳的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2030年前后碳排放达到峰值。

玛蒂娜·哈克尔贝格表示,在全球能源市场中,中国传递了向绿色能源过渡和发展的清晰明确的信号,吸引了全世界投资者的关注。也正因如此,德国与中国建立了长期能源合作伙伴关系。

“未来,中德两国将进一步增进互信,提升各领域合作水平,打造中德合作‘全面升级版’。”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秘书处办公室主任王凯表示。把握世界能源格局变化的契机,中国将通过国际合作加速能源转型,并将在国际能源市场、全球能源治理中站稳脚跟,走向纵深。

(中国电力报) 

相关阅读: